柴油機發生故障后,往往會出現以下幾種異?,F象:
1. 聲音異常,如出現不正常的敲擊聲、放炮聲、吹噓聲等。
2. 動作異常,如出現柴油機起動困難,帶不動負荷、產生強烈振動等。
3. 外觀異常,如柴油機排氣呈現黑、藍煙或白煙;有漏油、漏水、漏氣現象。
4. 溫度異常,如機油和冷卻水溫度過高、排氣溫度過高、軸承過熱等。
5. 壓力異常,如機油壓力過低等。
6. 氣味異常,如出現有臭味、焦味或煙味等不正常氣味。
當柴油機發生故障時,應根據故障現象和柴油機使用狀況,認真分析、判斷故障原因,并及時排除故障,確保柴油機運行安全。
故障分析及排除工作應遵循以下原則:
1. 發現故障后應首先思考下列問題:
(1) 故障發生前出現過哪些異?,F象?
(2) 在此之前曾進行過哪些維修、保養工作?
(3) 是否出現過類似現象?如何處理的?
2. 如果出現的故障不會引發事故,應讓其繼續運行一段時間,以便觀察并分析故障原因。
3. 故障原因分析原則:可參照“柴油機故障原因分析表”及下面所列的常見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,按“先簡后繁,先易后難”的原則,依次檢查各相關部位,查明故障的確切原因,并及時排除。
4. 找出并消除誘發故障的基本因素:在故障分析及排除過程中,應同時查明誘發故障的基本因素,以免修復后再次出現同樣的故障。如噴油器的噴油嘴粘結,造成柴油機功率不足,通常換掉失效的偶件,柴油機即可恢復正常工作。但是,導致噴油嘴粘結的基本因素很多,如噴油壓力調整不當、燃油中混有雜質、長時間怠速運轉產生結炭等。如不查明導致故障基本因素并采取措施,就難以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。
通常在分析故障時,往往會遇到一種故障會導致多種異?,F象、而同一種異?,F象也可能有多種故障所造成的情況。用戶必須根據現場實踐經驗,認真分析、判斷。
“故障原因分析表”盡可能直觀地反映故障現象與原因之間的關系,為用戶提供解決的途徑。
由于故障類型及其原因十分繁復,表中難以概括全面,也難以對現場所出現的問題提供完備的解決辦法,用戶應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,以便更好地處理現場問題。
190系列柴油機常見故障的類型、原因及排除方法如下:
一、柴油機起動困難或不能起動
故障原因
|
排除方法
|
(一) 起動系統故障
1. 起動馬達損壞
2. 起動齒輪嚙合不良
3. 氣源壓力不足
4. 貯氣罐容積不夠
5. 氣動管系漏氣
6. 繼氣器打不開
7. 油控閥或氣控閥失靈
8. 電器元件(起動開關、繼電器)失靈
9. 蓄電池充電不足
10.電器線路接觸不良
11.源導線截面小、線太長
(以上3~7為氣起動系統,8~10為電起動系統)
|
1.更換起動馬達
2.調整安裝位置,保證正確嚙合
3.充氣至規定壓力
4.加大貯氣罐容積
5.排除漏氣現象
6.拆檢清洗,加適量潤滑油
7.拆檢油控閥或氣控閥
8.檢修或更換元件
9.充電
10.檢修,重新連接
11.更換符合規定規格的導線
|
(二)、燃油系統故障
1.缺燃油或燃油箱閥門未打開
2.燃油質量不符合要求或含有水
3.燃油箱安裝位置過低
4.高壓油管內有空氣
5.燃油系統內空氣未排干凈
6.燃油濾清器堵塞或旋閥未打開
7.噴油器污堵或滴油、漏油
8.供油提前角不對
9.油量調節齒桿卡住,齒桿不在加油位置
10 超速安全裝置或燃油截止閥沒復位
|
1. 添加燃油,打開閥門
2. 更換規定牌號、質量合格的燃油,排除油箱內的積水
3. 按規定要求裝置燃油箱
4. 撬動正時螺釘,排凈管內空氣
5. 排凈燃油系統內空氣
6. 清洗燃油濾清器,打開旋閥
7. 清洗或更換噴油嘴偶件
8. 調整供油提前角
9. 檢修或更換
10.按下超速安全裝置的回位推桿,截止閥閥芯復位
|
(三)、進排氣系統故障
1. 空氣濾清器濾芯污堵
2. 進氣管道堵塞
3. 配氣定時不對
4. 氣門或活塞環、氣缸墊處漏氣
|
1. 清理空氣濾清器
2. 清理進氣管道
3. 重新調整配氣定時
4. 配研氣門和氣門座、更換活塞環或氣缸墊
|
(四)、潤滑系統故障
1. 機油溫度過低,粘度大
2. 預供油泵供油壓力不足
|
1.預熱機油
2.控制氣源壓力或電池電量,檢修預供油泵
|
(五)、使用與維護不當
1. 油壓低自動停車裝置操縱桿未扳下
2. 柴油機溫度過低
3. 長時間連續怠速運轉
4.防爆裝置閥門未打開
|
1. 扳下操縱桿使撥叉與定位塊脫開
2. 充分暖機
3. 清除柴油機內的積炭、清洗噴油器
4. 打開防爆裝置閥門
|
二、油機功率不足
故障原因
|
排除方法
|
(一)、燃油系統故障
1. 燃油質量不好或含有水
2. 燃油管路堵塞、油管泄漏
3. 燃油濾清器污堵
4. 噴油器堵塞、霧化不良
5. 供油定時不正確
6. 噴油泵限位螺釘鉛封被破壞,加油量不足
7. 噴油泵柱塞偶件磨損嚴重
8. 調速器限位螺釘鉛封被破壞
9. 油頭伸出缸蓋底面的高度不符合要求
10.噴油泵凸輪軸磨損嚴重
11.調速器的拉桿螺釘旋入過長,齒桿伸出長度不夠
|
1. 更換合適燃油,排除油箱內的積水
2. 疏通油路、檢修油管
3. 清洗燃油濾清器
4. 清洗、檢修或更換噴油器
5. 重新校正供油定時
6. 重新調試并鉛封
7. 更換柱塞偶件并進行調試
8. 重新調試并鉛封
9. 按要求重新調整
10.更換凸輪軸
11.重新調整
|
(二)、進排氣系統故障
1. 空氣濾清器污堵
2. 空氣濾清器紙濾芯潮漲
3. 進、排氣道受阻
4. 配氣定時不對
5. 進、排氣門嚴重下陷
6. 氣缸墊或活塞環處漏氣
7. 進、排氣門處漏氣
8. 中冷器臟污
9. 進、排氣凸輪磨損嚴重
10.進氣管道密封不嚴
11.排氣引管阻力過大,消聲器不匹配
12.高溫或高原地區空氣密度小
|
1. 清理空氣濾清器
2. 陰雨季可去掉紙濾芯
3. 清理進、排氣道
4. 檢查并調整配氣定時
5. 更換氣門座
6. 更換氣缸墊、活塞環
7. 配研氣門和氣門座
8. 清洗中冷器
9. 更換凸輪軸
10.拆檢并更換密封件
11.按規定要求設置排氣引管和消聲器
12.選擇合適的機型
|
(三)、增壓器故障
1. 增壓器污堵
2. 增壓器匹配不當,進氣壓力低
|
1. 清除增壓器的污物、積炭
2. 按機型選用相匹配的增壓器
|
(四)、冷卻系統故障
1. 進氣溫度過高
2. 中冷器水路堵塞
|
1. 檢查中冷水泵
2. 清洗中冷器
|
三、運轉不均勻
故障原因
|
排除方法
|
(一)、燃油通路中的故障
1. 燃油管路或噴油泵中有空氣
2. 噴油器滴油、漏油或污堵
3. 噴油泵柱塞彈簧斷裂或彈力不足
4. 噴油泵柱塞偶件卡滯
5. 噴油泵油量調節齒圈松動
6. 齒桿和齒圈磨損嚴重
7. 齒桿卡滯、不靈活
8. 出油閥彈簧斷裂或閥卡滯
|
1. 排出燃油系統內的空氣
2. 檢修或更換噴油嘴偶件
3. 更換柱塞彈簧
4. 配研或更換柱塞偶件
5. 調試供油量并緊固鎖緊螺釘
6. 更換相關零件
7. 修或更換齒桿
8. 更換彈簧,配研或更換出油閥偶件
|
(二)、調速器故障
1. 調速器內機油過多
2. 飛鐵襯套磨損嚴重
3. 調速器緩沖彈簧斷裂或磨損嚴重
4. 調速器運動件磨損嚴重或卡滯
|
1. 放掉多余機油
2. 配換飛鐵襯套
3. 更換緩沖彈簧
4. 檢修或更換相關零件
|
四、然停車
故障原因
|
排除方法
|
(一)、燃油系統故障
1. 燃油箱內無油
2. 燃油中混有水
3. 燃油管路堵賽
4. 燃油管路進氣
|
1. 添加燃油
2. 查明原因并排除,更換燃油
3. 疏通并清洗管路
4. 查明原因并排除,排氣
|
(二)、安全保護裝置發生作用
1. 機油壓力低,油壓低自動停車裝置發生作用
2. 油壓低自動停車裝置故障
3. 柴油機超速運行,超速安全裝置發生作用
4. 超速安全裝置故障
5. 防爆裝置故障,閥門自行關閉
|
1. 查明油壓低的原因并排除
2. 檢修并重新進行調整
3. 查明超速的原因并排除
4. 檢修并重新進行調整
5. 檢修防爆裝置
|
(三)、使用與保養
1. 定時齒輪或噴油泵傳動裝置聯軸器損壞
2. 負載突然大幅度增加
|
1. 拆檢并更換相關零件
2. 避免突加負載
|
五、飛車
故障原因
|
排除方法
|
(一)、油泵故障
1. 噴油泵油量調節齒桿卡滯
2. 噴油泵柱塞彈簧斷裂,齒圈脫落卡住齒桿
|
1. 檢修或更換齒桿
2. 檢修或更換彈簧、齒圈等相關零件
|
(二)、調速器故障
1. 拉桿螺釘或拉桿接頭處的銷子松脫
2. 飛鐵動作不靈活
3. 限位螺釘被調動
|
1. 重新調整后緊固
2. 檢修并修復
3. 重新調整并鉛封
|
(三)、使用與保養
1. 超速安全裝置失靈
2. 連接桿上定位塊的位置裝錯,使齒桿卡在加油位置
|
1. 檢修超速安全裝置
2. 重新按規定要求安裝、調整
|
六、油壓力低
故障原因
|
排除方法
|
(一)、儀表監控故障
1. 油壓表損壞
2. 監控儀損壞
|
1. 更換油壓表
2. 檢修監控儀
|
(二)、潤滑系統故障
1. 機油牌號、質量不符合規定要求
2. 潤滑系統泄漏
3. 油底殼內油量不足
4. 機油稀釋
5. 調壓閥卡死或控制壓力調整不當
6. 機油泵磨損嚴重或損壞
|
1. 更換符合要求的機油
2. 檢修并更換相關零件
3. 添加機油至規定油量
4. 查明原因予以排除,更換機油
5. 檢修,調整至規定壓力
6. 檢修、更換相關零件
|
(三)、冷卻系統故障
1. 機油冷卻器堵塞
2. 機油冷卻器冷卻效果差
|
1. 疏通、清洗機油冷卻器
2. 檢修冷卻系統
|
(四)、使用與維護
軸瓦燒損或間隙過大
|
配換軸瓦
|
七、油溫度過高
故障原因
|
排除方法
|
(一)、儀表監控故障
1. 油溫表損壞
2. 監控儀損壞
|
1. 更換油溫表
2. 檢修監控儀
|
(二)、潤滑系統故障
1. 油底殼內液面過低或過高
2. 機油泵泵油量不足
|
1. 調整機油液面至規定位置
2. 檢修機油泵
|
(三)、冷卻系統故障
1. 機油冷卻器污堵
2. 冷卻水不足或水溫過高
3. 風扇膠帶松弛
|
1. 通、清洗機油冷卻器
2. 添加冷卻水或檢修冷卻系統
3. 調整張緊
|
(四)、使用與保養
活塞環、氣缸套磨損嚴重造成漏氣
|
更換活塞環、氣缸套
|
八、機油稀釋
故障原因
|
排除方法
|
(一)、冷卻系統故障
1. 氣缸套封水圈漏水
2. 水泵水封漏水
3. 氣缸蓋噴油器護套上部漏水
4. 機油冷卻器凍裂或銹蝕穿透
|
1. 更換封水圈
2. 更換水泵水封
3. 更換護套密封圈
4. 焊堵損壞銅管或更換機油冷卻器芯子組
|
(二)、燃油系統故障
1. 噴油器回油管接頭處漏柴油
2. 噴油器滴油、漏油、霧化不良
3. 輸油泵漏油
4. 長期怠速運轉
|
1. 檢修或更換噴油器回油管
2. 配研或更換噴油嘴偶件
3. 檢修輸油泵
4. 縮短怠速運行時間
|
(三)、使用與保養
1. 增壓器中間體凍裂
2. 長期怠速運轉
|
1. 更換中間體
2. 縮短怠速運轉時間
|
九、排溫過高
故障原因
|
排除方法
|
(一)、進排氣系統故障
1. 進、排氣通道堵塞
2. 空氣濾清器污堵
3. 氣門間隙不對
4. 排氣引管、消聲器阻力過大
|
1. 清洗進、排氣通道
2. 清理空氣濾清器
3. 調整氣門間隙
4. 按規定要求設置排氣引管和消聲器
|
(二)、燃油系統故障
1. 燃油的牌號、質量不合要求
2. 噴油器滴油、漏油、霧化不良
3. 供油提前角過遲
|
1. 更換符合要求的燃油
2. 配研或更換噴油嘴偶件
3. 重新調整供油提前角
|
(三)、使用與維護
1. 超負荷運行
2. 高原地區氣壓低
3. 增壓器污堵
|
1. 降低負荷
2. 選用高原機或限負荷使用
3. 清洗增壓器
|
十、逸氣異常
故障原因
|
排除方法
|
1. 活塞環磨損嚴重或斷裂
2. 活塞、氣缸套磨損嚴重或拉傷、燒傷
3. 軸瓦燒損
4. 增壓器氣封失效
5. 各活塞環開口位置重合
6. 機油中有水
7. 噴油器壓帽松動
8. 噴油器下方未裝墊片或墊片不正
9. 活塞破裂
|
1. 更換活塞環
2. 更換活塞或氣缸套
3. 配換軸瓦
4. 疏通氣路
5. 將活塞環開口位置錯開
6. 更換機油
7. 重新調整、緊固
8. 重新安裝調整
9. 更換活塞
|
十一、冷卻水溫度過高
故障原因
|
排除方法
|
(一)、冷卻系統故障
1. 水箱內冷卻水不足
2. 水泵供水不足
3. 風扇膠帶松弛
4. 散熱器芯子或冷卻管路堵塞
|
1. 添加冷卻水
2. 檢修水泵
3. 調整張緊輪
4. 清洗冷卻系統
|
(二)、使用與保養
1. 水溫表損壞
2. 柴油機超載運行
|
1. 更換溫度表
2. 降低負荷使用
|
十二、冷卻水中混有機油
故障原因
|
排除方法
|
機油冷卻器銅管凍裂或銹蝕穿透
|
焊堵損壞銅管或更換機油冷卻器芯子組
|
十三、排氣冒黑煙
故障原因
|
排除方法
|
(一)、進排氣系統故障
1. 進、排氣通道阻塞
2. 空氣濾清器污堵
3. 排氣引管及消聲器阻力過大
4. 增壓器污堵
5. 中冷器污堵
6. 氣門間隙不正確
|
1. 清洗進、排氣通道
2. 清理空氣濾清器
3. 按規定要求設置排氣引管、消聲器
4. 清洗增壓器
5. 清洗中冷器
6. 檢查并調整氣門間隙
|
(二)、燃油系統故障
1. 噴油器滴油、漏油、霧化不良
2. 噴油泵供油定時不正
3. 出油閥彈簧斷裂或閥卡死
4. 噴油泵個別油量調節齒圈松動,供油量過多
5. 燃油的牌號、質量不符合要求
|
1. 配研或更換噴油嘴偶件
2. 調整供油定時
3. 檢修或更換彈簧、出油閥偶件
4. 檢查、調整供油量并緊固
5. 更換符合要求的燃油
|
(三)、使用與保養
超負荷運行
|
降低負荷使用
|
十四、排氣冒藍煙
故障原因
|
排除方法
|
1. 機油液面過高
2. 活塞環磨損嚴重
3. 氣缸套、活塞磨損嚴重或損傷
4. 各活塞環開口位置重合
5. 增壓器油封失效
|
1. 排出多余機油
2. 更換活塞環
3. 更換氣缸套或活塞
4. 將活塞環開口位置錯開
5. 檢修或更換增壓器油封
|
十五、排氣冒白煙
故障原因
|
排除方法
|
1. 中冷器漏水進入氣缸
2. 冷卻水溫太低
3. 燃油中有水
4. 噴油器低速時不霧化
|
1. 檢修中冷器
2. 暖機后再加負荷
3. 排放燃油箱中的積水
4. 縮短低速運轉時間或更換噴油嘴偶件
|
十六、柴油機振動過大
故障原因
|
排除方法
|
1. 扭振減振器失效
2. 飛輪不平衡或聯接松動
3. 柴油機與被驅動機械間的對中性差
4. 安裝固定螺栓松動
5. 柴油機底座剛性差
6. 各軸承磨損嚴重,間隙過大
7. 增壓器渦輪葉片或壓氣機葉輪損壞
8. 平衡軸齒輪裝配有誤
9. 各缸工作不均勻
|
1. 檢修或更換扭振減振器
2. 重新調整并緊固
3. 重新對中
4. 重新緊固
5. 加固底座
6. 配換軸承
7. 拆檢、配換相關零件并重新平衡
8. 按裝配標記重新裝配
9. 重新調試噴油泵各缸供油均勻度
|
十七、不正常雜音
故障原因
|
排除方法
|
(一)、燃油過程敲擊聲
1. 燃油的牌號、質量不合要求
2. 噴油壓力過大
3. 噴油量過大
4. 噴油器滴油、漏油、霧化不良
5. 供油提前角過早
6. 出油閥彈簧斷裂或閥卡滯
7. 噴油泵供油定時不正確
8. 配氣定時不正確
|
1. 更換符合要求的燃油
2. 檢查并調試噴油壓力
3. 檢查并調試噴油泵供油量
4. 配研或更換噴油嘴偶件
5. 檢查并調整供油提前角
6. 更換彈簧或出油閥偶件
7. 檢查并調整供油定時
8. 檢查、調整或更換相關零件
|
(二)、機械敲擊聲
1. 活塞與氣缸套間隙過大
2. 氣門間隙過大
3. 活塞與氣門碰撞
4. 軸承間隙過大
5. 活塞環磨損嚴重
6. 硬物落入氣缸內
|
1. 更換活塞、氣缸套
2. 檢查、調整氣門間隙
3. 檢查氣門間隙,更換相關零件
4. 配換軸承
5. 更換活塞環
6. 排除硬物
|
(三)、齒輪噪聲
1. 齒輪嚙合間隙過大
2. 齒輪系中齒輪斷齒
3. 軸承間隙過大
4. 聯接螺栓松動
|
1. 調整嚙合間隙
2. 更換齒輪
3. 配換軸承
4. 緊固螺栓
|
十八、增壓器故障
故障原因
|
排除方法
|
(一)、壓氣機喘振
1. 空氣濾清器污堵
2. 進氣管道污堵
3. 中冷器臟污
4. 排氣引管阻力過大
5. 消聲器不匹配
6. 增壓器污堵
7. 排氣管道污堵
|
1. 清理空氣濾清器
2. 清洗進氣管道
3. 清洗中冷器
4. 按規定設置排氣引管
5. 按要求配置消聲器
6. 清洗增壓器
7. 清洗排氣管道
|
(二)、增壓器漏油
1. 空氣濾清器污堵,阻力過大
2. 增壓器油封失效
3. 增壓器氣封失效
|
1. 清理空氣濾清器
2. 更換油封
3. 疏通氣路
|
|